日前陳文茜與侯孝賢對談,談到電影片尾工作人員的名單,引起一些迴響,聽說《刺客聶隱娘》的片尾也暗藏玄機,影迷得進戲院才能見分曉。

有些人跟我一樣,花了錢進電影院,不把片尾的名單看完,是不會走的,聽著片尾曲,然後無意識的望著一堆小字在你眼前晃過,逝者如斯,也頗收沉殿心靈之效。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
字幕的意義,當然不只尊重。有些導演喜歡在片尾搞花樣,讓提早離席的人後悔,像是成龍的電影,片尾總是加一堆NG畫面,精采度不輸本片;2005年基努李維主演的《康斯坦汀:驅魔神探》,結局竟安排在名單播完之後;2009年查克史奈德改編艾倫.摩爾同名小說《守護者》,片尾完整播放加拿大傳奇作家、詩人兼歌手李歐納柯恩的名曲〈First We Take Manhattan〉。

如今,電影人對片尾字幕這件事,已從一開始為了尊重團隊的不得不然,轉變為花絮集錦、惡搞胡鬧,最後發展成番外篇、特別篇、乃至獨立於電影本身的藝術,這樣的演變,恐怕連創始者都料想不到。

不過,上個世紀60年代以前,這些片單其實是擺在片頭的,當年這樣的片頭可不是跑跑明星卡司及大導演大編劇的名字而已,而是鄭重其事的把所有名字都列上,字體級數超大,不像而今的片尾名單,總得瞇著眼看。我特別偏愛日本導演黑澤明、小林正樹的電影片頭,那書法字體的美感,每次都教人震憾,尤其黑澤明,從早期娟秀的楷書,到中期猷勁醜怪的行書,都成為電影藝術的一部分。

不過,小林正樹1964年的電影《怪談》,一改過去的手寫書法片頭,改以工整呆板的電腦字上場,背景雖以黑色、紅色墨水墜入水中逸散的變化作鋪陳,美則美矣,卻少了書法字特有的豪放與暢快,當然也等於宣告另一時代的來臨,書法片頭自此成絕響,這實在太可惜了,畢竟以書法藝術入電影的傳統是東方電影的專利,放棄了,就再也不會有人這麼做了。

可見,電影需要照顧的方方面面,鉅細靡遺,實在非一般人所能想像,沒有一個環節可以放棄,只有用的力氣多少的問題,就連經常令人忽略、不屑一顧的工作人員名單,也是如此。

也許你會問,名單裡的人,真的在乎自己的名字行禮如儀的在銀幕上跑一遍嗎?其實這些人大部分就像皮克斯動畫電影《怪獸電力公司》裡的麥克華斯基一樣,上了雜誌封面,儘管頭被條碼遮到幾乎要看不見了,他卻仍大喊「媽,7NET折價券我上封面了!」好不容易上了電視,大頭又被節目LOGO擋到,他也要大喊「媽,我上電視了!」這就是一種Credit,你都不在乎你自己了,誰又會在乎你?(中國時報)
arrow
arrow

    劉淑娟毖塞丫扁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